我快被笑死了兄弟姐妹们。
前段时间,《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以下称“火锅”)又曝了个新瓜。
在经历了点映、上映、撤档、上线流媒体之后,本以为这场闹剧已经落下帷幕。
没想到导演又发了一条微博,称“朋友转来美国专业影评人Simon Abrams 和普通观众的影评,欣慰外国观众也能看懂并享受观影过程,也许让更多人品到才是最好的结果 ”。
出于好奇,去查了下。
影片于5月2日在澳大利亚开画,首映成绩为719美元,后续表现依然惨淡。
烂番茄上的观众评价只有一个,就是导演贴出来的那个。
而另一个国外电影大众评分网站IMDb的评分是5.6,一共90人评价。
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件值得拿出来发博炫耀的事。
而撤档乱象不止,闹出更大的笑话,恐怕也只是时间的关系。
撤档成流行
撤档现象,早已有之。
但,更多的是另一个层面的“技术原因”类撤档。
上映之后再撤档的,多半还是因为商业上未达到预期。
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2018年史诗级烂片《阿修罗》的退场。
号称投资7.5亿,众星云集,最终上映三天,全网狂喷,耻辱撤档。
如今看来,它倒是颇有自知之明的那个。
自知质量不过硬,从此之后便杳无踪迹,成了烂片界的一个谜。
讲道理,如果在大家都疯狂撤档的时候,它反其道而行之,高调上映。
搞不好还能收获不错的票房。
再下一个引起讨论热潮的,是去年撤档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其实影片本身的质量不算差,到现在豆瓣也仍有6.8这样中规中矩的评分。
但由于档期内强敌重重,再加上宣发的失误,还是选择了撤档。
然而择日上映后的票房也依然不佳,最终止步于1亿。
紧接着,便是场面甚为壮观的2024春节档。
总共才8部电影,就有4部纷纷选择撤档,择日再映。
《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属于有竞争力,但误判了档期氛围的重要性。
一个讲述重症患者的故事,一个气质略带荒诞悲伤,却选择了全民喜庆的春节档。
排片还是有的,但显然完全低于片方预期,只好中途撤档,及时止损。
而《黄貔:天降财神猫》和《八戒之天蓬下界》则属于毫无竞争力的一类。
在几部热门大片面前,它们的排片被挤压到几乎为零。
这场撤档风波,也让今年被网友们戏称为“撤档元年”。
万万没想到,2024还未过半,《火锅》又来掺和了一脚。
刚刚发完撤档消息,豪言壮语称:为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择日再见。
结果转头便上线了流媒体,仿佛一夜之间忘了自己说过什么话。
中途撤档的骚操作,硬是又被它玩出了新意。
其实,撤档虽然离谱,但并没有违反市场规则。
片方根据市场反馈来调整宣发策略,本质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还是很难让人理解片方的逻辑,因为撤档再映的,基本全扑。
《中国乒乓》,撤档前8000多万,最终1亿票房。
《红毯先生》,撤档前8400万,最终9400万票房。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撤档后光速上线,最终票房定在5440万。
只有《我们一起摇太阳》,算是稍微体面一点。
撤档前9300万,后来凭借着豆瓣8.0的高口碑,拿下了2.75亿的最终票房。
但相对于片方原本打算冲春节档的目标来说,这一成绩也绝对称不上成功。
此番惨状,意料之中。
你既然摆出来,做了宣传,自然会勾起一些观众的期待。
中途退出,难免会给人一种“打不过就跑,质量肯定不好”的坏印象。
尤其是像《火锅》这样,上映了整个五一假期,再选择撤档。
影片的口碑已经形成,该宣传的卖点也都已经宣传得差不多。
试问,哪里还有能吸引观众再走进影院的理由呢?
反倒是为了新档期需要准备的宣发,会产生一笔不小的额外费用。
片方当然不是傻子,肯定也知道撤档的后果。
只是,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先撤一下,再做打算。
至于为什么做了错误的档期选择,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一方面,大环境造就了两极分化的档期局面,普通档期无人问津。
稍微有那么一点竞争力的,都想着进入热门档期,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另一方面,撤档的侥幸心态里,似乎也隐藏着很多片方的通病——
他们好像对自己的电影有一种谜之自信,习惯于高估自己,低估对手。
撕宣发撕排片,总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比如说 《火锅》,其实最初定档时间为1月13号。
随后,影片入围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提名,收获了不少好评。
这很有可能给片方造成了影片质量很好的错觉。
很快,《火锅》便调整策略,宣布进军更加热门的五一档。
正式上映前,还开启了多轮点映,看起来信心满满。
但片方似乎是忘了。
首先,这并不是一个知名度够高的电影节。
其次,《火锅》的主要目标群体也并不是这类电影节的观众。
最后,对于这种有庞大粉丝基础演员参演的电影,点映最初的口碑,肯定有水分。
行业内的商业互吹,粉丝们的圈地自嗨,不可全信。
但现在,各种闹剧看下来,《火锅》似乎是真信了。
最后,竟然还落得导演能为国外一条好评而深感共鸣,发博感叹的地步。
类似于很多明星被粉丝吹上天,对自己的零演技毫不知情一样。
这种评价上的信息茧房,众多创作者真的需要警惕。
乱象何时休
目前,《火锅》的豆瓣评分为5.3。
平心而论,这片子可能不是什么佳作,但也绝不至于这么低的分数。
吵是吵了点,但影片里各种伏笔的设置与回收,怎么着也能满足最基本的爽感。
如今评分低到这种地步,导演的态度,难辞其咎。
这不禁让人想到王宝强坦然领取“金扫帚最令人失望导演奖”的事情。
这个娱乐性质的颁奖典礼举办了9年,王宝强是第一个来领奖的一线明星。
台上,王宝强的发言,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动容:
我也知道这个奖项不太光彩,但是它可以鞭策我进步,之所以要亲自来接受大家的批评,是因为我爱电影,尊重电影,尊重观众,尊重在座的前辈们。第一次当导演,我确实是欠缺经验,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经过未来的学习,不断努力,我相信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演。
不卑不亢,真诚虚心。
后来的事,我们也知道了。
2023年,王宝强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八角笼中》上映。
说不上影史留名,但也能肉眼看见他作为一名导演的进步。
而观众也从来没有揪着他的黑历史不放,而是该夸奖夸奖,该买票买票。
近40万人7.3的豆瓣评分,22亿的总票房,说明了一切。
《火锅》不是第一部撤档的,也绝不会是最后一部。
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档期依赖症,短期内很难改变。
观众的观影习惯早就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再调整过来,需要一个漫长的引导过程。
但,好在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各种问题也正在被重视,被解决的路上。
比如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分线发行风波,成了笑话,但也证明确实有在推进。
而从小的层面来说,创作者们也需要走出盲区,努力创作精品。
毕竟,有好的内容库,才能更好地让各项政策落实。
我始终期盼着有那么一天——
无论何时何地,想看电影时,总能发现一两部感兴趣的作品。
而不是热门档期选得眼花缭乱,冷门档期却无片可看。
百花齐放,观影成自然,那才是一个良好的电影市场该有的样子。
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