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期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前线。
但有些人因为特殊的目的,必须冒着生命危险要待在前线,比如战地记者。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男主跑到前线竟然是为了给朋友送啤酒。
不是送情报,是送啤酒。
这啤酒究竟多好喝?值得冒着枪林弹雨投递?
来看看这部真人真事的越战电影——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主演扎克 · 埃夫隆,他主演的青春片曾经风靡全美,拿下不少 MTV 大奖(纯靠观众投票的奖项)。
不过因为年龄的关系,这几年他一直在寻求转型。
而这部《有史以来》算是扎克埃夫隆的突破之作,蓄起来的胡子,眼角的鱼尾纹,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大叔。
扎克饰演的男主名叫奇基,一个不务正业的败家子。
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晚上再去酒吧里吹吹牛逼,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干。
如果说他有什么优点,大概就是不惹事。
而此时越战爆发,奇基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大多都参军前往前线作战。
新闻里,杂志上,到处都是美军在越南的战况,正面的报道就是如何痛击越共,如何英勇无敌。
负面的报道则是他们已经被越共打得节节败退。
且伤亡数字也在不断扩大。
强尼阵亡了,这个男人是奇基最好的朋友,消息传来街坊邻居都陷入了悲伤的情绪中。
大家都说强尼是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但奇基的妹妹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大家都被政府骗了,我们的士兵正在做无谓的牺牲。
她和众多反战人士跑到街上举牌子,抗议战争,要求政府马上撤军。
奇基看到妹妹的举动,气不打一处来,认为她是被那些负面新闻给洗脑了。
继而和示威的人群发生了冲突,大家扭打在一起,场面十分混乱。
好,你们反战是吧,我偏要支持战争!
说干就干,他在酒吧夸下海口,要给去往前线的发小们送点土特产,以示鼓励。
啥土特产呢,就是他们小镇上自己酿制的啤酒。
当然说送啤酒是在兴头上,冷静下来的奇基觉得好像牛逼吹大发了。
前线,那可是子弹乱飞,稍有不慎就嗝屁的地方。
可是消息一经传开,左邻右舍都被奇基的勇敢给打动了,奇基瞬间从过一个废柴成了一个名人,走哪儿都受到大家的掌声。
骑虎难下,奇基只能挎着一大兜子的啤酒,开启了他的越南之旅。
当时美国控制着越南北部,一下船奇基就直奔军营,他的第一个发小就在这里当值。
奇基的运气实在是不错,马上就跟发小重逢了,并送出了第一罐啤酒。
营地里大家有说有笑,完全没有战争的影子,就好像都在度假一样。
奇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过当他打算前往下一个营地去拜访第二个发小时,大家的脸色瞬间暗沉了下来。
那里,那里你可去不得。
为啥,明明离这里不远啊。
是不远,可就是这么近的距离,却是两军交火的重地,多少人有去无回。
有士兵给奇基分析路线,发小气得直接把地图给撕了。
你别去送死!
但是奇基听完觉得很简单,只要搭个顺风车就行。
这里有个小插曲,奇基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是如何进入到军营重地的呢?
原因在于他说了一句" 我是来旅游的 "。
严格意义上说,他的确是个游客,但是 " 游客 " 也是当时中情局特工的代号。
没想到弄巧成拙,奇基的实话被误会为高级特工。
因此军队里对他客客气气,毕竟大家都不想得罪 CIA,乃至于他说要去下一个营地,军队马上备车,鞍前马后地伺候着。
可第二个营地明显要比第一个混乱许多。
到处都是烟雾和枪声,听闻奇基要点名找人,领导马上安排调动,把奇基的发小从前线给叫了回来。
发小狼狈回到营地,一看是奇基,而所谓的重要事是送啤酒,瞬间就爆发了。
你没事吧你!
奇基有点懵,我是来鼓励你的,喝两口啤酒压压惊。
可是发小并不领情,还让奇基赶紧滚蛋。
奇基此时还没有危机感,他以为在军队的保护下可以所向披靡,然而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让他意识到他似乎对这一切都产生了极大的误会。
美国国内的舆论,让他认为美国参与战争是正义的举措,是在帮助越北人民。
可是当他离前线越近,就能越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CIA 对越南人刑讯逼供,只为获取越共的情报。
奇基只是戳破了这一点,结果被 CIA 暗杀了一路,差点小命不保。
战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来越南之前,奇基完全没有概念。
结果当他深入前线,看到刚刚还在谈天说地的人,瞬间就被炸得七零八落,刚刚还许诺要在美国再见的人,下一秒就死在了炮弹之下。
一排排冰冷的尸体,一个个哭嚎的平民,这些惨烈的场景他从未在新闻里看过。
战争的无情,就在于它可以轻而易举摧毁一切。
奇基在被戳破了特工的假身份之后,成了亡命之徒,一方面要防止被 CIA 干掉,一方面又怕越共的炮火。
所以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士兵们离开妻子孩子奔赴前线的目的又是什么?
美国国内称赞这些士兵是英雄,可是他们的牺牲值得吗?他们捍卫的东西是真实的吗?
电影以欢乐的开头,慢慢走向了反思的结尾。
尤其是当亲眼看到政府颠倒黑白,将美国造成平民死亡的行为强行甩锅到越共时,他感到了深深地失望。
可是讽刺的是,当他送完了啤酒回到家里,他也成了英雄。
酒吧里曾经看不上他的老板,都忍不住称赞他完成了一场史诗般的壮举,可是抬头看看新闻,仿佛他的所见所闻是在发生在平行世界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