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
在过去,出门旅行需要早早计划,从有意向到筹备再到旅行,周期可拉长至一年半载。也因此,“梁朝伟随意搭乘航班飞英国伦敦喂鸽子”一事成了互联网早期的一个段子。
但如今,随着旅游形式的变化,游客油然而生一个旅行计划并随即付诸行动,好像算不得什么稀罕事。
来自福建的陈漳便是当天想着去汕头,次日便成为汕头小公园三五成群游客中的一员。
“朋友圈晒潮汕美食的太多了,而且从我家自驾过去只要三个小时。在群里刚提起说想去吃潮汕火锅,就有几位朋友即刻响应。”陈漳说。
10月3号当天晚上,陈漳一行4人便驱车上了高速路,就连酒店也是在高速路上用手机在平台上预定的,“攻略在网上也一搜一大把,也不是冲着景点去的,就是想尝尝当地美食,给自己找些乐子。”
3号出发,5号返程。陈漳与朋友的汕头之旅前后所花时间不到3天,但他们都表示时间足够了,“市区住了一晚,南澳湾住了一晚。该玩的玩了,该吃的也吃了。多待一天还真不知道要去哪,况且国庆假期游客很多,哪哪都是人。我们就想着,体验过了就心满意足。”
受疫情反复和常态化影响,旅游业遭受的冲击不言而喻。但
在出境游和长途游受影响之时,以本地游、周边游为主的“微旅游”成了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出行半径受限的消费者热衷于开拓周边出游的去处;本地的旅行社也不断开发本地和周边游的旅游路线以吸引游客;线上的旅游平台也为满足周边短途旅行市场而推出多个项目,像同程艺龙便推出了以“48小时”为主题的创新营销项目。各个平台还将“周边游”“一日游”等入口放置在首页醒目位置。
OTA平台的“周边游”界面(左为同程旅行,右为携程旅行)多方的热切目光和期待被投注到“微旅游”身上。侧面也反映出,旅游业从业者对于市场复苏的无尽渴望。
“微旅游”也是目前最有机会成为燎原的那把“星星之火”。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旅游绿皮书: 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旅游绿皮书》)预计,从2022年旅游市场形势来看,国内旅游市场在行业复苏过程中将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
公共卫生风险依然是消费者出游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短途游、近郊游、自驾游的恢复前景相对更加明朗。但遭受重创的旅游业,复苏的空窗期仍不清晰。后疫情时代,一切都在因时而变,旅游业内所有玩家都需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之时,抓住机会,从而才能有所作为。
01
“微旅游”走俏“微旅游”是什么?
实际上,“微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年前,微旅游便被当作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而提及,特指“时间短距离近”的旅程。
而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这种出游方式,现在关于“微旅游”的定义也不断清晰化。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微度假是指以一线、二线城市及其周边为主,车程在2-3小时,为期2-3天的一种频次较高、满足感较强的新兴旅游模式。“之前旅游会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做攻略,往往还会将年假也利用上进行拼假,在一个地方待上近十天。但现在我都是利用周末或者小长假就近出游,可能是搭乘两三个小时的高铁去省内某个城市,也可能是自驾一两个小时去周边郊区新开发的景区。”热衷于旅游的鹏鹏说,国庆假期他依旧没选择出省游,而是和女友去了本市沿海的一个小镇。
“计划还是提前一晚才定下来的,反正距离近,就当换个环境放放风罢了。”鹏鹏提及,这个沿海小镇因为距离近,他一年会来多次,平常周末他会和家人或者朋友在当地找个酒店住上一晚,次日才返程。
但这次碰上国庆假期,景点附近的酒店民宿几近满员,即便有空房的,价格也是数倍于平日。最后鹏鹏不得不选择了距离海边有段距离的镇上还有空房的民宿,“一晚上的房价在平常都能订个海景房了。”
在国庆期间选择周边游的旅客还有不少。
家住北京的张晋,便在国庆假期首日带着全家朝着古北水镇出发,“北京周边的怀柔、密云、延庆、平谷的好多景点,我们都去好几回了。密云的古北水镇我们还没一家人去过,十一假期就安排上了。”
“好在经同事提醒节假日会出现一房难订的情况,我们提前半个月就早早预定了房间。定的时候价格就不便宜了,一千多元一晚。我入住当天,看到周边酒店原本一千多元的价格更是涨到两三千元不等,而且数量紧俏。”张晋坦然,价格虽然有些高,但还是在自己的可接受范围内。
微距离、微时间、微计划……鹏鹏、张晋、陈漳三人的国庆之旅无不拥有这类特质。而像他们一样将目光投向“微旅游”这种旅游形式的游客群体,也正日趋庞大。
《旅游绿皮书》显示,
受疫情影响,微度假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模式以及游客消费趋势,微度假时代已经来临。“微旅游”游客群体壮大的趋势,对于热衷北京周边游的林辉来说,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北京郊区游玩时,现在不提前预定,就很难订到房间。”
林辉表示,因为平常工作忙,因此一到周末假期就会带上孩子出门走走,对于家住燕郊的林辉来说,北京郊区是全家出游的最佳去处,“我经常和朋友约着全家出动,一家开一台车,车上放着露营的家当。我们出门是只有路线没有计划,走走停停是常事。”
“往年我们会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选择住宿还是在外睡帐篷,但自今年以来,不提前订房我们只有睡帐篷一个选择。”林辉表示,之前没什么游客走的郊区路段,现在一到周末假期全是人,“像我们以前经常出行的路线百里画廊,现在也成了热门路线,一到节假日,沿途酒店罕见空房。”
02
“微旅游”带来的商机国庆假期的“微旅游”有多火?
从数据上看,截至9月28日上午,同程旅行平台“酒店”、“民宿”等关键词搜索热度飙升至热门搜索榜单TOP3,其中,“民宿”搜索热度更是从平台第十位飙升至第三位。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国庆假期首日,本地订单占比超过六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周边酒店和民宿价格较平日上涨明显。
与此同时,部分郊区热门度假酒店在国庆假期也是一床难求。“来我这预定客房的,以回头客居多,有的是带家人再出门逛逛的,有的是推荐朋友过来的。我这国庆假期的客房都早早预定了,没有空余。”在北京密云经营一间拥有6间客房小型民宿的王璐说,她是2020年底才将老家房子重新装修对外营业的,但是近两年的收入尚为可观。
“不止五一、十一这样的小长假,就连周末我这基本都是满房的。”据王璐观察,接待的旅客,基本都是北京的本地游客,“大家是有旅游的需求的,过去大家会一年或者半年为期,计划一次较长时间的观光旅游,但由于疫情反复,跨省旅游约束过多,现在的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开始挖掘城市周边的景点。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商机。”
分食“微旅游”这块蛋糕的,远不止城市周边的民宿老板。
位于广东某四线城市的一家旅行社,也开始设计多条有关“微旅游”的产品路线,试图找到另一个经营方向。
“疫情前旅行社的收入以东南亚出境游和热门城市跨省长途游为主,但疫情以来,出境游已经停滞,长途游那几个热门城市最近也因疫情反复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该旅行社负责人杨安透露,虽然个别热门长途游不受影响,但旅行社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本地景点。
“和早几年相比,报名参加本地旅游路线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我们旅行社也因时而变,加大了本地旅游路线设计的研发力度。”杨安表示,现在产品路线要想得到消费者满意,不能再像过去做长途旅游设计时,将热门景点都安排进行程就可以,需要有好的内容支撑,“像最近很火的露营、浆板等户外项目,我们都会在设计本地路线时专门考虑。这类带有新鲜感的短途项目往往也广受好评。”
杨安提及的“露营”,的确也成了“微旅游”的一个代名词。路途短、时间短、高频次,城市近郊的露营营地,满足了无数人的度假需求。露营这项户外活动,近年来也以势不可挡之势,掀起了一股新潮流。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从77.1亿元增至299.0亿元,复合增长率18.5%。疫情基本控制后,2021年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增长率达78.0%。预计2022年增速达18.6%,市场规模达354.6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受到整体旅游市场增长带动,加之消费者更倾向于短途旅游和亲近自然,预计未来营地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就目前来说,以本地游和周边游为底色的微旅游,扛起来旅游市场的大旗。而这种趋势短期内还将持续。
“早一两年,我们在当地有些体量较小的同行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我们公司尽管收入和早些年鼎盛时期还有些差距,但服务好本地游客,也未尝不是一条好出路。”杨安说到。
03
旅游业的窗口期在哪?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毋容置疑。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今年9月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旅游业近两年来所遭受的冲击,“在过去两年,旅游业经历了近4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和最漫长的复苏。”
与此同时,戴斌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疫情影响和市场因素,预计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起于改革开放,但直到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发展。
因此,1985年至1992年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4亿人次增长到3.3亿人次,总收入从80亿元跃升至250亿元。而在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三十余年之间的巨大数据差,背后反映的,还是旅游从奢侈品成为国人生活中必需品的转变。
短期来看,旅游业正遭遇着一场巨大考验。对于旅游业的支柱行业之一的酒店业来说,冲击也不小。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月1日,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一共拥有住宿设施总数为36.1万家,较2020年减少了8.6万家,其中酒店住宿业较2020年减少了2.7万家,其他住宿业较2020年减少了5.9万家。
但从长期来看,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过是一次阶段性的挫折。像同程艺龙CEO马和平在2021年下半年时指出,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旅游和出行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他在谈论中国旅行行业时表示,“过去20年,中国旅行行业在所有行业里增长排名前3,在未来20年也将是最好的行业之一。”
从下图中不难看出,国内旅游人次以及全年旅游总收入的增速,只在2020年创下新低。2020年至今的三年时间,虽然两项数据都跌落至2015年之前,但从增速来看,2020年之后的数据都在平稳恢复。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制图/燃次元简而言之,旅游业的市场空间依旧广阔。而在疫情阴霾之下,旅游业也不断催生着新产品和新业态。无论是曾成为年度爆款的“机票盲盒”,亦或是当下深受旅客追捧的“微旅游”,用户的需求不断被挖掘和满足。
旅游业复苏的窗口期还有多久到来?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因时在变,“微旅游”走俏只是旅游趋势走向的一个缩影,背后实则是消费者对旅游需求实际的改变。
横店影视城董事长兼总经理桑小庆,在今年9月参加新浪财经主办的一次活动中发表演讲称,目前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行的转型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而且以后也会持续。
“因为目的地度假至少需要五天以上的时间,大家没有时间,周末喜欢度假,这个时候微度假出来,大量的短途城市周边的休闲、自由、舒适、亲近自然的度假需求。”
在旅游业拥有20余年从业经历的杨安,同样认为当下的游客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像我们服务的游客,过去服务的大多是家庭成员,但现在年轻人逐渐成了消费主力。年轻人的旅行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景点观光打卡,他们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这也给我们从业者带来新的思考,要像做得更好,必然要更贴近用户。”
据马蜂窝旅游发布《后疫情时代的“新旅游”——Z世代旅游消费变化报告》,相比上一代旅行者,Z世代群体的旅行更加高频。其中,每年旅行2-3次的人群占比45.34%,每年出游4次及以上的人群占比也达到12.42%,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
希冀“微旅游”这点小火苗,能成为燃起旅游业复苏的星星之火。
赞(20)